今年煤炭進口量將會回落到2.5億噸
發布時間:2013-09-30 點擊次數:1189次近幾年,我國進口煤炭數量以爆發式的速度增長,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進口國。國外煤炭大量涌入國內煤炭市場,絕非是幫助中國能源“扶貧”,其主要目的就是來賺錢。
目前,國內
筆者經過實地考察發現,中國煤炭生產在技術、設備、效率等方面并不落后,特別是井下采煤技術,絕對是首屈一指。在勞動力成本方面,中國個人費用偏低,但用人數目偏高;在運輸方面,中國噸千米價格偏低,但運距偏長;在港口使用費方面,中外差距不太大,因此,從煤炭總體
中國煤炭成本中的“隱性成本”
在中國煤炭的FOB成本中,除了“正常成本”外,還包括“非正常成本”。“非正常成本”在國內煤炭市場不僅眾人皆知,而且很是無奈。進口煤炭來到中國之所以能賺錢,基本是中國煤炭FOB成本中的“非正常成本”或者說是“隱性成本”的那一部分。
中國煤炭“隱性成本”的形成,其絕大部分來自各級行政管理部門的權力尋租。
鐵路部門管轄下的運輸計劃,在盡可能造成人為緊缺的同時,也在增加權力分配的金錢砝碼,長時期存在的計劃外加價、貨運車皮的點裝費等無一不在推高煤炭的經營成本。
各種建設費用的攤派,無疑開創了分享煤炭利益、增加煤炭成本的先河,如鐵路建設費、港口城市建設費等。
一些地方政府“土規定”、“土政策”不僅名目更多,而且程度更狠,如出省費、價格調節費,各種證照的審查、發放費等,既有明文規定的費用,更有暗地里的疏通費用。
一些地方政府“號召”的“自愿捐款”,某些政府部門興建辦公樓的費用,裝潢業績的街道修飾、學校粉刷、鋪面美化,甚至某些腐敗官員子女的入學贊助、出國留學等等,這一切時不時都有煤老板們積極地“自愿埋單”。
以上例舉,還僅僅是冰山一角,據一份《研究報告》披露,中國涉及煤炭行業的稅費不少于109項,除21個稅種外,還有不少于88項各種規定費用。正是這些不勝枚舉的稅費,構成了中國煤炭高額的“隱性成本”,進而,造成中國煤炭市場價格大大高于
面對這一市場轉換,一份《限制劣質煤炭進口(討論稿)》曾在國內國外攪動出不大不小的風浪。筆者認為,其實質是各種既得利益者面對進口煤炭沖擊的大潮,利益受到挑戰,甚至有喪失之虞,不得不為保衛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做出的舉動。
進口煤炭已無利可圖
隨著中國經濟調整,增速下降,國內外煤炭市場出現了明顯的供過于求,市場規律迫使全球的煤炭產業必須削減過剩的煤炭生產能力。與此同時,美國頁巖氣革命的成功,更加迫使全球煤炭產業必須接受清潔能源成為歷史主角的挑戰。
在這種大的格局面前,無論是國內煤炭市場,還是國際煤炭市場,都面臨煤炭價格長期走弱、不斷下降的趨勢。這時,隨著煤炭產業盈利幅度的減少,中國煤炭的“隱性成本”會受到擠壓,在某種程度上,進口煤炭的利潤也會縮水,以致逐漸被擠干。于是,進口煤炭的價格優勢在國內煤炭市場會越來越弱,以致趨向于無。就目前的具體情況來看,盡管在國內煤炭市場,進口煤炭還在繼續進行交易,但其數量已開始呈現減少的趨勢。更重要的是,進口煤合同的成交量在近幾個月雖然還不能說是零成交,但已經是鳳毛麟角,實在不多。這也就意味著,進口煤炭已經開始從國內煤炭市場撤退。
因此,筆者預計,2013年全年,中國煤炭進口數量與上年相比將會出現負增長,估計將會回落到2.5億噸左右的水平。